江苏最大“碰瓷酒驾”团伙落网 酒驾者成“猎物”(来源于扬子晚报)
前面白车被追尾,车主反被索要5万“封口费”。监控截图
前央视名嘴郎永淳涉嫌“醉驾”!记得去年这一刷屏的新闻吗?当时有网帖分析,“郎永淳醉驾”极可能遭遇“设局”,被故意“碰瓷”了。可帖子刚流传开,当事方就出来辟谣。那么,“碰瓷酒驾”在现实中真存在吗?
日前,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独家获悉,确有这么一群自称“城市猎人”的人,以宝马、奔驰、凯迪拉克等豪车当碰瓷道具,把酒驾者当成“猎物”,甚至连自己的老板都不放过。如今栽在苏州相城警方手里。据悉,这是江苏警方迄今为止破获的最大一个“碰瓷酒驾”团伙。而此类针对“酒司机”的碰瓷作案,作为一种新型犯罪手法,已在国内不少地方出现,值得警惕。
通讯员 孟志成 王金艳 紫牛新闻记者 郭一鹏 于英杰
逃与追的背后
被追尾的车主反被索要5万“封口费”
2017年11月11日凌晨,在苏州相城的几段道路上,发生一出“逃与追”的戏码。而紫牛新闻记者事后在相关监控中注意到,这段戏码紧张而又颇不寻常。
故事开头很平淡。苏州相城的钱某与朋友相约在KTV玩耍,喝了一点啤酒。到了半夜,聚会散场,钱某觉得喝得少,又是半夜没人查,不听朋友劝阻,执意自己开回家。一路开过几个路口,来到一条车少的乡间路,他突然听到车后传来“砰”的撞击声,车子大晃一下。
惊魂未定的钱某通过后视镜发现,一辆宝马车和他追尾了。这种情况下,对方肯定是全责,可考虑到自己喝过酒,如果报警,自己反而会因酒驾被警方处理,相对于几个修车钱也更不合算。想到这儿,钱某不敢停车,猛踩油门,加速离开。
紧接下来的情形就离奇了。紫牛新闻记者从钱某行车记录仪和道路监控画面中看到这样一幕:追尾的宝马车紧跟着钱某,与他在马路上展开了电影情节般的追逐。钱某的车速越来越快,甚至能听到车外传来的呼呼风声,窗外灯光刷刷地快速闪过,而此时后面的白色宝马紧追不舍。追出几分钟后,钱某前方出现一段乡间道路,光线暗淡下来,有些慌张的他在转弯时因速度过快,猛然陷在路边沟里,才不得不停了下来。
紫牛新闻记者看到这里,起初以为有人向钱某寻仇,可事情发展又不是:追上的宝马车拦在前方停下,下来两人截住钱某不让走,并叫来一些朋友要钱某拿出5万来赔偿追尾车损。眼见对方要价太高,无法协商,钱某心一横,报了警。
“城市猎人”现身
一群条件不错的人把“酒驾者”当猎物
像钱某这样的警情,相城渭塘派出所办案民警说,他们是头一次遇到。可直觉告诉他们:这不像是一般的交通追尾事故。
办案民警告诉紫牛新闻记者,他们是这样分析的:从常理上说,发生了追尾事故,后车司机在多数情况下要承担全责,往往很紧张,如果前车不予理睬,直接开走,后车司机烧高香还来不及,谁会去步步紧追呢?除非,后车司机事先知道,前车司机有什么可被抓住的把柄。如此一来,那事情的性质就不一样了。
民警初步判断:该事故可能涉嫌敲诈勒索犯罪!而这,也解释了紫牛新闻记者初看那段视频时的部分疑问。
派出所领导听了汇报高度重视,立刻抽调精干警力开展调查。果不其然,挖出一个专门针对“酒司机”的碰瓷团伙。紫牛新闻记者搜索发现,这种专门针对“酒司机”的碰瓷手法,在国内不少地方出现,属于一种新型犯罪。
在这个团伙中,钱某所遇宝马车上的张某是一个核心角色。他曾在上海长期从事汽车维修工作,后到苏州一家连锁汽修店上班,因能力出色,仅4个月就成为所在店的店长,每个月能拿近万元的薪酬。张某对此并不满足,一个偶然机会,他发现“酒司机”特别胆怯,即便发生事故,也会因自己喝酒开车而不敢报警,往往花钱“私了”。于是,一个“碰瓷酒驾”的赚钱方式在他脑海中形成,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。
记者了解到,这个碰瓷团伙的成员并不是那些潦倒缺钱的人。张某是汽修店的店长,认识了不少“朋友”,他们大多家庭条件不错,年纪轻轻过上了舒适的生活,但对“碰瓷酒驾”这种刺激的事儿,内心却有一种莫名的兴趣和冲动。很快,张某和他的朋友,以及朋友介绍的朋友,成了一群他们所谓的“城市猎人”,只活动在深夜或者凌晨,而“酒驾者”,就是他们的猎物。
守候酒吧和KTV
看和听选猎物,连自己老板都“算计”
每到深夜,张某及同伙就像幽灵一样,隐蔽在酒吧、KTV门口附近,挑选他们所谓的猎物。办案民警告诉紫牛新闻记者,他们见到有客人尽兴而归时,便装腔作势地靠上前去,通过观察这些人的走路姿势、语言等,判断是否饮酒,若是饮酒,则悄悄跟着,一旦发现对方开车,就招呼同伴开着宝马、奔驰等豪车尾随其后,见机制造“车祸”。
正如紫牛新闻记者前面所分析的,一般情况下,发生追尾、碰擦等车祸后,“酒驾者”是不敢报警的,他们心里清楚,报警后自己也会受到相应处罚,往往选择赔钱以息事宁人。而这个团伙在碰瓷过程中,张某等人开的都是宝马、奔驰等豪车,他又以专业修车工的身份出现,开价往往都是大几万元,“酒驾者”到最后只能是自认倒霉。
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,遇到了特殊情况,比如真的有酒驾者报了警,民警通常会按照法律规定,依法处理“酒驾者”,并由“酒驾者”赔偿对方的修车费。至于背后的隐情,往往难以察觉。